● 中国文物学会理事单位 ● 国家文物局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单位 ● 故宫博物院文物家具修复单位
花梨木百宝嵌炕柜
文章来源:北京世纪宣和中式古典家具技术研究院 更新时间:2017-08-31 收藏此页
【清中期 花梨木百宝嵌炕柜】

长80厘米,宽40厘米,高160厘米

    花梨木制。由底柜和顶柜组成,上下各开两门,下有暗仓。柜框柜门边缘饰描金花纹,门心以玉石、玛瑙、象牙镶嵌成各式博古图。图案采用凸嵌手法,显示出强列的立体感。这种工艺称为“周制镶嵌法”。柜身形体不大,在清宫中大多陈设在居室坐炕的两侧,名日“炕柜”。此炕柜现陈设在储秀宫西次间北炕两侧,为清代慈禧太后50岁生日时为其祝寿时特制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清中期花梨木百宝嵌炕柜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玉石玛瑙象牙镶,满目琳琅百宝藏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博古图纹书卷气,清宫炕柜寿龄长。
名称解释
    炕柜,亦称炕琴、炕琴柜或炕橱,是中国北方特有的一种放在炕梢贴墙处的柜橱。因其适于放在炕梢贴墙处,柜身形体偏小,大多呈扁平状。此款炕柜所用之材都是花梨木老料,柜门以百宝嵌(即周制镶嵌法)工艺镶嵌博古图纹,故尊其为清中期花梨木百宝嵌炕柜。
历史渊源
    “收拾碎砖裨暖炕,掘穿平地结寒炉。”(宋.汪元量《幽州会同馆》)南床北炕,炕是北方人的“暖床”。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06年在河北徐水县黑山遗址发掘的西汉时期的火炕,可以论证,火炕在中国北方至少有二千多年的历史。“穿土为床,煴火其上,而寝食起居其上。”依《大金国志》对女真族火炕的描述,则可推论,置于炕上的炕桌、炕几、炕柜等炕上家具亦有深远的历史渊源。自清入关之后,满族人将炕引入京城皇宫,如关睢、麒趾、衍庆、永福、储秀各宫中都设有火炕,甚至作为值更人员歇息住宿的崇政殿两翊门也设有火炕,可见清宫内铺设火炕之普遍。与此同时,炕柜、炕案等原本只是北方民间使用炕上家具亦堂而皇之地跻所皇宫。此款炕柜正是清中期内务府造办处为慈禧五十岁生日时特制的寿礼。
文化内涵
    “博古图纹书卷气,清宫炕柜寿龄长。”清内务府造作办为慈禧五十岁生辰特制的花梨木百宝嵌炕柜,以百宝嵌工艺,用玉石、玛瑙、象牙镶嵌博古图。博古,即博览古代器物,由《宣和博古图》一书得名。此书由宋徽宗敕撰,王黼编纂,始编于北宋大观初年(公元1107年),成书于宣和五年(公元1123年)之后。全书共三十卷,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商至唐代铜器839件,集宋代所藏青铜器之大成,故而得名“博古”。随着岁月的推移,“博古”文化的积淀日益丰厚,凡鼎、尊、彝、瓷器、书画、盆景等用作装饰图纹时,均称为“博古”。在古典家具中,犹其是在立柜柜门上以博古纹装饰,凭添博学多才的文雅风韵。
造型之美
    “玉石玛瑙象牙镶,满目琳琅百宝藏。”此柜柜形端庄,由底柜和顶柜组成,上下各开两门,下设暗仓,横竖得体,层次分明。柜框柜门边缘饰描金花纹,色泽明丽,交相辉映。门心均以玉石、玛瑙、象牙镶嵌各式博古图纹。图纹釆用百宝嵌工艺,突凸镶嵌,显示出强烈的立体感。其玉石、玛瑙、象牙呈纯天然本色,色彩瑰丽,美不胜收。
太和木作
    故宫家具修复专家、太和木作创始人关毅先生鉴赏:百宝嵌工艺,出现于明未,因其为明代艺人周翥首创,故又称为“周制镶嵌法”。其主要特只是镶嵌用料丰富,图案色彩瑰丽,多采用凸嵌手法,立体感强。进入清代以后,百宝嵌发展为家奖制作的重要镶嵌技艺之一,各种精致的百宝嵌古典家具纷纷问世,进入豪门富家,甚至跻身皇宫。但随着岁月的流失,延留至今的百宝嵌古典家具已经寥寥无几。此款清中期花梨木百宝嵌炕柜,不仅百宝嵌工艺精美绝伦,是当年工艺水平的巅峰之作,且保存完好,实属罕见的希世珍品。
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