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 中国文物学会理事单位 ● 国家文物局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单位 ● 故宫博物院文物家具修复单位
酸枝木嵌大理石罗汉床
文章来源:北京世纪宣和中式古典家具技术研究院 更新时间:2017-08-31 收藏此页
清 酸枝木嵌大理石罗汉床
长200厘米,宽93厘米,高108厘米

    酸枝木制,席心床面,下衬硬板。席心已不存。面下有束腰,下衬托腮,直牙条,下部饰玉宝珠纹,拱肩直腿,内翻回纹马蹄。床面之上三面床围,由十一块大小不同的木框镶大理石心连接而成。均活榫,可开合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清酸枝木嵌大理石罗汉床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木嵌理石罗汉床,江山美景入华堂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牙条玉宝拱肩腿,马踏回纹意念长。
名称解释
    罗汉床,是一种床上后背及左右两侧安装“围子”的床榻类家具。最初主要是僧人使用,或者在崇尚佛教的时期,俗人与僧侣常坐此类床榻谈经论道,以“阿罗汉”(梵名Arhat)简称,命名此类床榻为“罗汉床”。此款罗汉床为清代所制,所用木材都是千年以上的红酸枝老料,三面床围由木框镶大理石而成,故尊其为清酸枝木镶大理石罗汉床。
历史渊源
    追根溯源,罗汉床出自庙堂,是庙里高层人士,如方丈、住持等的用具,白天,他们在上面打坐,晚上可在上面卧睡。而一般的和尚是不能使用的,普通和尚睡的是通铺、大炕。有身份的大和尚才可以睡床。大和尚尊为“罗汉”,“罗汉床”之名由此而来。“罗汉床”称谓来历还有一种说法,仅供参考:弥勒榻一般体形较大,又分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类别。有束腰且牙条中部较宽,曲线弧度较大的俗称“罗汉肚皮”,故又称“罗汉床”。
    罗汉床和榻,是中国古代家具中兼具卧床和坐具功能的床榻类家具,但在汉朝,床榻的主要功能是待客,而不是睡卧。这是因为汉朝以前,中国人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,故生活中心必然围绕睡卧之地,待客均在主人睡卧周围。久而久之,形成了国人待客的等级观念。清朝以前,甚至民国初年,国人待客的最高级别一直是在床上或炕上。自唐至五代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以来,通览历朝历代绘画作品,频频可以见到古人以罗汉床或榻为中心待客的场面。特别是在清代,这种礼仪已成定式。因此,罗汉床由朴素向华丽发展,逐步强调自身的装饰。清式罗汉床充分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。
文化内涵
    床面之上三面床围,床上两侧各镶三块理石。“三”在汉文化、佛教中有着丰富的内涵:用“三”来象征日丶月丶星三光;用“三”来象征天上、地上、 地下,把宇宙分为三个部分;用“三”表示无量寿佛、尊胜佛母和白度母是谓“长寿三尊”;用“三”来概括声闻乘、缘觉乘丶䔒萨乘三种不同的修持途径,并将三种不同的修持途径比作乘三种不同的车,是谓“三乘”;为表达对佛诚心归依而终日礼忏南无佛、南无法丶南无僧的祷告,这佛丶法、僧是谓保佑平安的“三宝”,以及表示信徒对佛丶法丶僧“三宝”归顾趋奉的“三皈依”等等,都赋于数字“三”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床上后背镶五块理石,“五”在阳数中外于居中的位置,有调和之意。中国传统文化施教化,定礼法,衍生出更多的“五”之数:五行一一木火土金水:五灵——天地人神鬼;五常一一仁义礼智信;五义一一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等等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又有“以三为五,以五为九"的文化信念。悉心体味,此款匠心独运的罗汉床还隐含着“九五之尊”之意。所鑲理石总数为十一块,“十一”之数,则又含有循环递进,不断延伸之意。
造型之美
    床上后背及左右两侧,共镶十一块理石,后背正中一块最为高大,其它十块理石两两相对,依次委身,层次分明。十一块山水纹理石纹理相通,若山水连绵,婉然起伏,呈国画之妙。床面席心虽然残失,却留下了岁月沧桑。边抹宽厚,束腰依冰盘沿线脚顺势而下,呈和谐之美,含灵巧之妙。抱肩榫相固腿足牙条,严丝合缝,不差分毫,呈材质之美,含工艺之妙。牙条宽豪,饰玉宝珠纹,呈豪壮之美,含玲珑之妙。四腿粗硕,刚直有力,内翻回纹马蹄,呈刚直之美,含回旋之妙。美仑美奂,妙而又妙,堪称清代罗汉床经典之作。
太和木作
    故宫家具修复专家、太和木作创始人关毅先生鉴赏:清 酸枝木嵌大理石罗汉床,长200厘米,宽93厘米,高108厘米。所用木材都是千年以上的红酸枝老料,席心床面,下衬硬板,席心虽然残失,但从些须残存可察其藤席编织灵巧。面下束腰高洁,不事雕饰,下衬托腮,弧凸自然。直形牙条,若气贯长虹,连接直腿,牙条下部饰玉宝珠纹,雕刀老到,饰纹精美。拱肩直腿,粗豪劲抜,内翻回纹马蹄,肃穆端庄。床面之上三面床围,由十一块大小不同的木框镶大理石心连接而成。床围均为活榫,可开可合,可见其工艺之妙。
 
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