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 中国文物学会理事单位 ● 国家文物局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单位 ● 故宫博物院文物家具修复单位
太和木作关毅《百器讲坛》——四出头官帽椅
信息来源: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:2018-04-08 收藏此页



刚柔相济一身优,
舒卷自如四出头。
步步高升官帽椅,
绵绵福寿乐无忧。




名称解释 

四出头官帽椅是一种搭脑和扶手都探出头的椅式家具,其造型像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,是中国古典家具的象征。所谓“四出头”是指椅子的“搭脑”两端出头,左右扶手前端出头。其标准的式样是后背为一块靠背板,两侧扶手各安一根“连帮棍”。是明式家具中椅子造型的一种典型款式。

 历史渊源 

    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,而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。敦煌285窟壁画就有两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图象;257窟壁画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长凳的妇女;龙门莲花洞石雕中有坐圆凳妇女。这些图象生动地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椅、凳在仕宦贵族家庭中的使用情况。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、凳子的形状,但因其时没有椅、凳的称谓,人们还习惯称之为“胡床”。在寺庙内,常用于坐禅,故又称禅床。唐代以后,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,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,才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。因此,论及椅、凳的起源,必须从汉魏时的胡床谈起。宋.高承《事物纪原》引《风俗通》称:“汉灵帝好胡服,景师作胡床,此盖其始也,今交椅是也”。《后汉书.五行志一》:“汉灵帝好胡服、胡帐、胡床、胡坐、胡饭……京都贵戚皆竟为之。”这两段记载可证,我国古代椅子的出现当在汉灵帝时期(168-189年)。胡床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使用较广,有钱、有势人家不仅居室必备,就是出行时还要由侍从扛着胡床跟随左右以备临时休息之用。胡床因其形态特点又有“交床”和“绳床”之称。胡床开始并无靠背,形如今天所见的马扎儿。带靠背的胡床始自唐明皇,可以从唐代《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.碑阴》的记载中得到印证,文中记有:“绳床十,内四椅子。”从这段记载可知在唐代贞元元年已有了椅子的名称。五代至宋,高型坐具空前普及,椅子的形式也多起来,出现靠背椅、扶手椅、圈椅等。在大同华严寺藏有金代阎德源墓所出土的家具中有四出头扶手椅,虽尚还没有明确称为官帽椅,但其朴拙实用的造型已形成了官帽椅的雏形。

关毅先生向芬兰前总理埃斯科·阿霍阁下赠送故宫修复书籍《木艺奢华》

2016年在马来西亚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国家展上,向马来西亚皇储端姑赛法依祖丁殿下、皇储妃莎卡丽殿下赠送故宫修复家具著作《木艺奢华》


▲韩熙载夜宴图(图一)

《文会图》(图三)

敦煌壁画(图二)


  古人讲究坐相,通过椅子靠背板与扶手曲线的造型语言传达坐者的威仪与端庄。除靠背板和券口牙子外,再无一丝装饰,结构简练之极,完全采用线条和弧度来处理,线条曲直相同,方中带圆,充分体现了明式家具简洁明快的特点。管脚枨为前者低、两侧高、后者更高的“步步高”式,不仅避免榫眼集中而有损坚实,而且蕴含“步步高升”之意。明式家具的这种设计构思体现了中国美学中的动静相益、刚柔并济,无胜于有的审美概念;造型结构十分重视与厅堂建筑相配套,线条组合给人疏朗空灵的艺术效果。明式家具清新素雅、简练概括、内涵幽深,与繁复奢华的清式家具相比,更胜一筹。故而有“十清不如一明”之说。


主讲者 | 关毅

字道远,号理成居士。满族镶黄旗人。文物鉴赏家,收藏家,宫廷家具修复专家,现任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秘书长,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,北京家居协会红木委员会 常务副会长,北京世纪宣和中式古典家具技术研究院院长,太和木作创办人,北京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古旧文物家具修复研究项目负责人。
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