帽架,即架帽之用具。尤其在清代前期朝冠制度极为严格,而帽架也就成为其人冠帽身份的象征。是清代官员用来支撑帽子的一种家具。

“冠”字是我国古人对帽子的称法,但那时的帽子与现代人所戴的帽子不同,现代帽子,各式各样,男女老少各有各的样式,只为装饰和御寒,而古代的帽子则不同,首先,帽子为男性所用,其次不同等级有不同样式和颜色的帽子,用以区分主人的身份地位,象征身份地位的帽子既然如此重要,那么就不能随便摆放,因此官帽架也是当时官宦人家的必备之物。官帽架在古时一般是被放置在正厅的香案上的,如果来客见官帽架上有男主人的帽子即可登门拜访,如不见帽子即不方便做客,从一个小小的官帽架也能反映出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真实现象。
清代官员的帽子,不论冷帽、暖帽,不少带有花翎,使用有一定高度的帽架可以避免花翎折损。在清代,冠架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日用器物与帽筒同时流行,清代制作冠架的材料很多,如瓷、漆、珐琅,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还有极为精致的牙雕冠架,但最多见的还是木制的,有的官帽架为可折便携式。是由两等片仿古币(货布)的楠木板相插而成,上雕篆书为饰,构思巧妙。相同式样的冠架还有红木、樟木制的,传世宝物不少。

观世音菩萨,佛教菩萨名,为梵文Avalokiteśvara的意译,亦译作“光世音”,新译“观自在”“观世自在”,音译“阿婆卢吉低舍婆罗”“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”。阿弥陀佛的左胁侍,“西方三圣”之一。
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为大慈大悲的菩萨,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,“菩萨即时观其音声”,前往拯救解脱,故名。曾因唐代避讳太宗李世民名,去“世”字,略称“观音”。
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。相传其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,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,涅槃日是农历九月十九,说法道场是普陀山。观音信仰在中国影响深远,造成民间有种种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传说,如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公主的说法。这种女观音传说,最早可见于宋代朱弁《曲洧旧闻》。其后,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《观世音菩萨传略》成为完整的传记。以此为蓝本,还陆续出现了《香山宝卷》、《南海观音全传》、《观音得道》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。







上一篇:央视一槌定音关毅聊聊竹黄寿字盒与黄花梨砚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