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国学大师夏仁虎在《燕京杂记》里记载:“京师人多养雀,街上闲行者有臂鹰者,有笼百舌者,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鸟使其上者,游手无事,出入必携。”
提笼架鸟是老北京的一景,是老社会的娱乐方式之一,为了迎合这种风尚,欧洲钟表制造商向中国输入了鸟音笼这一机械玩意,在宫廷中被作为新奇的陈设品。
“提笼”,指的就是笼养鸟,主要是为了观赏听音儿。鸣声悦耳动听毛色艳丽的鸣禽(如百灵,画眉等)都会被放入鸟笼中饲养,养鸟人以提笼遛鸟为乐。
架鸟”是用架子来养鸟,叫“亮架”。架鸟只架三种鸟:虎伯喇(北京话,俗称伯劳)、点颏儿(靛颏)、红子(学名叫沼泽山雀)。
其中,虎伯喇是终身养在架柺上的,真正的目的是训练它逮家雀儿(捉麻雀)。而点颏儿和红子是典型的笼养鸟,在入笼之前,把它们放在架柺上驯养的目的,是为了让它们改掉一些坏习性,熟悉与人的接触。
另外,鸟的大小不一样,使用的“架柺”粗细就不一样。“架鸟”离不开“架柺”正如笼养鸟离不开笼子一样,“架鸟”也离不开一样工具——架柺。
架拐的整体分三个部分,自上而下:站杆、立杆、戳头。站杆也就是供鸟儿站立的地方,站杆里还包含一个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部分——转环,老北京话叫随线儿环子。转环是用在栓鸟的绳子上的,防止鸟在活动时绳子打拧窒息而死的。立杆,通常以野生酸枣木为材料的最为讲究。戳头的作用是为了让整体架拐稳固牢靠的固定在土里、花盆等可以暂时或长时间安置鸟的地方。
1949年后,“提笼架鸟”一度淡出人们的生活。直到上世纪80年代,随着农副市场进入北京,不少老百姓呼吁开设一些“鱼市”“果子市”和“花鸟市”等集市。民间自发鸟市应运而生。


上一篇:央视一槌定音关毅聊聊竹黄寿字盒与黄花梨砚台